服务热线(微信同号):
13202049449
行业新闻
一碗擂茶粥,品味英德红茶的百亿生意经
发布时间:2025-04-08
2025年5月13日晚,央视财经频道《生财有道》栏目用近24分钟时长,揭开了英德红茶如何从一片叶子成长为百亿产业的秘密。节目从一碗擂茶粥的秘密开始,深入探访了这座“中国红茶之乡”的茶产业发展之路。
在英德,茶不仅融入日常生活,更成为联农带农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。截至2024年底,英德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8.16万亩,实现综合产值90.45亿元,品牌价值高达47.73亿元,位居广东省第一位。
01 非遗美食,茶文化的活态传承
节目首先将镜头对准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擂茶粥制作技艺。这一清远市独有的美味,是理解英德茶文化的钥匙。
擂茶粥的关键在于“擂”字。制作器皿颇为讲究:牙盆必须用当地石牯塘镇产的白石泥烧铸而成;擂茶棍则用不同当地树木制作,不同木材会“擂”出不同风味。
将鲜茶叶、油、水、盐、花生擂烂,加入沸腾的白粥调制而成,微苦而甘,可生津止渴,清热解暑。当地人食擂茶粥必配小吃,边喝边吃,堪称“碗碗生津,匙匙养神”。
擂茶粥不仅是日常饮食,更是当地农村联络感情、招待宾朋、婚嫁喜庆必不可少的礼待,俗称“半餐”。这一非遗美食,体现了茶在英德人生活中的深厚根基。
02 联农带农,茶产业的成功密码
英德红茶产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,关键在于创新了联农带农机制。
当地实施“企业+村委+基地”财政资金入股分红、“订单托底+分红激励”等模式,有效带动茶农增收致富。创新开展的“1+N+家庭农场”产业化服务联合体模式,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加工服务。
这些创新模式带动合作茶农平均年收入增长至3万元以上,有力兜牢了茶农收入底线。与此同时,本地品牌“北江老翁”也通过类似模式,与当地茶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,实现了品质控制与农民增收的双赢。
截至2023年底,英德全市茶园面积达17.7万亩,干茶产量1.65万吨,综合产值75.26亿元。全市拥有茶企业758家,新型经营主体涉茶专业合作社187家。茶产业真正成为了当地的富民产业。
03 品种优势,英红九号的育种传奇
英德红茶的成功,离不开其优良品种“英红九号”的支撑。这一品种的选育背后是一段科技攻关的故事。
上世纪60年代,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,科学家们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种茶园中分离出22棵无性系单株。经过综合指标评定,得分最高的是9号单株。
1988年12月,“英红九号”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。这一品种植株高大,叶片特大,叶形椭圆,产量高,生长期长,特别适合在华南茶区种植。
英红九号加工的红茶茶叶乌润、茶汤红亮、茶韵醇厚。从采摘、萎凋到揉捻、发酵、烘干,多道工序均有严格品质控制。
04 拥抱创新,传统茶业的新赛道
面对年轻消费群体,英德红茶产业在坚持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,积极闯入新赛道,让更多年轻人感受英德红茶的魅力。
近年来,英德红茶不断尝试新式茶饮的研发探索,通过品种革新、生态种植、智能加工等科技加持,衍生出30多款精深加工产品。从荔枝红茶、金花红茶到小青柑红茶、柠檬红茶,再到红茶面膜、眼膜、茶功能性食品,产品矩阵日益丰富。
与此同时,当地茶企积极开拓新式茶饮市场,推出奶茶、冰淇淋、茶咖等创新产品。这些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红茶的醇厚,又增添了清新果香、花香,满足了多元化消费需求。
北江老翁等品牌也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习惯的结合,开发出便于冲泡的便携茶包和适合办公室场景的茶产品,让历史悠久的英德红茶焕发新生。
05 品牌建设,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征程
英德红茶品牌价值的提升并非偶然,而是系统化品牌建设的结果。1963年,英德红茶被英国选为“皇室用茶”,其金红透亮的茶汤、悠长醇厚的果蜜香与甜花香,成为英式下午茶中的珍品。
2023年,英德红茶更被选为中法两国元首会晤用茶,作为国茶代表,在岭南的暖风中见证外交佳话。此次高端亮相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国际影响力。
英德积极发挥历史底蕴优势,努力传承弘扬红茶文化,以特色文化赋能特色产业。一方面,推动英德红茶、擂茶粥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推动红旗茶厂入选国家、省工业遗产。
另一方面,积极举办“中国·英德红茶头采季”等大型宣传推广活动,打造英德红茶文旅IP,包括亮相央视、进入高铁和地铁站、巡游茶博会等多元推广方式。
如今行走在英德的茶园里,层层叠叠的绿色曲线勾勒出产业发展的轨迹。从传统茶饮到红茶冰淇淋、茶咖等创新产品,从本地市场到亮相国际舞台,英德红茶正在一片茶叶上书写着百亿产业的传奇。
随着“北江老翁”等本土品牌的崛起,英德红茶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章。这片叶子,还将继续浸润着这片土地,带领更多人走向富裕之路。